close
帕喜善佩寺(วัดพระศรีสรรเพชญ์,中文翻語譯為「神聖莊嚴的寺廟」)在1350年,拉瑪鐵菩提一世烏通王(U-thong)下令在帕喜善佩寺所在地建立一座皇宮,皇宮於1351年建成,同年烏通王把大城府設立為大城王國首都,並自立為拉瑪鐵菩提一世。
經過了一個世紀後,於1448年,當時的國王波隆摩·戴萊洛迦納王在寺廟北邊另建立了一座新的皇宮,於是帕喜善佩寺就被改成一座寺廟。
帕喜善佩寺的寺名來源於一尊佛像。1500年,叻德沙達下令建造一尊16米高的佛像,並敷以黃金。這尊佛像叫做帕喜善佩佛(Phra Si Sanphetdayan),被安置在帕喜善佩寺中。
寺中有三座白色佛塔是存放三位國王皇室骨灰所在,以尖塔頂端光滑長度代表輩份,光滑長度越長為父親輩。而周圍小塔存放皇族骨灰,就此成為皇室宗廟。
寺中廣大多數的擎天柱已變成了斷柱殘桓,這景像被聯合國稱為「吳哥窟第二」。
帕喜善佩寺的建構主要就是繞這三座佛塔走一圈,受損的紅磚地基與綠樹交織在一起,在斷垣殘壁縱橫空間之中彷彿又聽到了歷
史的回音!
全站熱搜